全世界第二大的教堂,就是位在義大利的米蘭教堂,純潔的白色巨大建築,耗時了五個多世紀的工時,是耗盡了當時工人的心血與錢財而來的,因為當時拿破崙雖答應他們完工時,會由他們那邊支付經費上的問題,但是最後的結果是他們一毛都沒拿到,因此成為政治下的悲劇角色,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。
在米蘭教堂的下半部,全都是巴洛克式的雕像,數量驚人到耗時五個多世紀都顯得非常合理,就連他的每個門都有非常精美的雕花。
而室內是呈左右對稱的設計,牆上還有非常多超大福的畫作,而且還有更多的精美雕像在裏頭,而且這些雕像的身分都是個別不同的,有些是使徒而有些則是一些聖者,所以五官與肢體表現都會有所不同,由此可知當時花在這些藝術上的心思是多麼龐大的。而且在每一個圓柱上方也都還有雕塑,真的很難想像當時到底是怎麼用上去的,少說也有好幾層樓了高度阿…不得不佩服之前建築師的智慧與技藝。
而說到教堂內部就一定有這些精美的窗花,他這邊的窗花比較特別,是一大片的窗但是分隔成多格,而每一格都有自己的小主題,可見當時在做這個窗花時費了多少苦心。
如果你想要來一場義大利之旅,那你的行程裡一定要排個半天,來逛逛米蘭大教堂,而且會建議排在下午時段,因為這個時段正好日光會從米蘭大教堂的正面灑落,不管你是想在教堂前的廣場拍照,還是想要拍教堂本身,下午都是最好的時段,也可以最顯現出米蘭大教堂的細節美喔!

飛鳥時期因為宗教興盛,很多建築的屋頂尾端都有上翹的鳳尾設計,其實很像我們中式的廟宇屋頂,他們也是世界上第一個,開始用木頭建造的建築,目前還留存著的代表,便是赫赫有名的法隆寺。
此時期因為元明天皇下令遷都,將很多寺廟都遷至奈良,但當然不可能把全部的東西都遷過去,所以他只把政治宗教相關的一些寺廟遷過去,因此那時期有相當多寺廟建築蓋在奈良,
再次遷都,這次遷到的地方是平城京,我不太確定為什麼日本的天皇如此愛遷都啦,有知道的朋友歡迎留言告訴我一下,總之他們也因為遷都留下不少文化建築。



不論是希臘羅馬風格,或是洛可可、巴洛克式華麗風,其中標誌性的柱式、線板、壁板等等手作木板裝飾都是必不可少的,但你做好要三天一大擦,五天一大清的準備了嗎?
再來我們談談具份量的大型家具,包含盾背椅、圓背椅、軍刀腳、鉚釘沙發、大壁爐,以及絕對少不了的公主床,但!你有想過那些繃布床板、短絨沙發、燒柴壁爐等等,都熬不過台灣極其潮濕的氣候,已經可以預期受潮的柴木、長黴的繃布,以及再也沒有光澤的短絨。
基於上面兩點,想必也能理解,為何說關鍵陷阱三是維護成本高昂了(如果你不缺錢的話,就當我沒說),除了發霉受潮等的維修費用,自己的清理維護成本,還有在台灣要購買具相同風格的家具,通常費用都比一般北歐、無印風家俱高2-3成呀~
其實在很久遠以前,就出現在埃及了喔。一開始主要是埃及的貴族想要與平民有區別,而之後歐洲的男士們也開始穿著高跟鞋,其實主要是為了騎馬時,利用高跟鞋中間的空洞去卡住馬鐙,讓他們騎馬時不會因為晃動而時常脫落,不過光是想到這個畫面,就覺得下馬的時候超危險的,感覺會時常因為卡住而摔下馬背。



西歐長時間都是莊園式發展,封建貴族遍地開花,我們津津樂道且蔚為讚嘆的建築,多為兩種用途:貴族生活使用和宗教用途,因著這個本質上的因素,建築風格不可避免的走向莊嚴、豪奢、嚴謹、肅穆、高貴等,相對拘束且正經的形容詞;與之相對應的建築細節,包含極耗心力及金錢的手工壁畫、拱門雕花、手工拉絲欄杆,大型羅馬柱及顯眼的拱門過道設計,盡顯繁複的層層線板、窗套等等。
不同於歐洲長時間的封建統治,號稱民族大鎔爐的美洲新大陸,帶著新歐洲貴族的氣息、淬鍊出美國建築獨有的百花齊放的樣貌,既有自然樸實的美式鄉村、前衛摩登的都會風等等,不僅更注重空間中「人與人」互動的重要,美式的隨性與自在更是設計核心。比如從歐洲沿襲來的線版及吊燈裝飾,崇尚自然的木地板和實木家具,聚會中心的壁爐以及布沙發,大面積的採光讓人能從屋內感受四季,別與歐洲高上大的風格。
由於我們是小坪數夥伴,室內可用面積小於30坪的人特別要注意,雖然牆面的線版設計、過到的拱門以及羅馬柱都是極具歐式建築的特點,但這只適用於莊園式的建築蓋法,才有空間堆砌這些裝飾性設計,在我們迷你的家中,這些就先緩緩囉!
由於空間限制,地面建議直接撲淺色大塊磁磚,千萬不要在磁磚用顏色形成分界,會加深小坪數的狹隘感,地面風格的塑造,我們可以透過地毯作為靈魂,非常推薦素色但材質考究的地毯,尤以短絨為佳,避免亞麻和帆布,既保全了風格、又兼具好保養以及體量輕的優勢;另外,壁紙可以選擇藝術條紋、或者有復古感的故事人物。
小坪數家中最能看出風格的大型物件,通常是沙發、收納櫃體、燈具、床,在結構上NG的羅馬柱和線版,這時候就很適合出現在大型家具中囉!例如沙發可以選擇淺色短絨布面、沙發腳大膽選擇羅馬柱,燈具也以較具垂吊感的吊燈為空間定性,推薦鐵藝枝燈;而四處都是的收納櫃體更是不要放過細節,就算是買北歐風的組合家俱,只要將家俱把手換成具雕刻感的金屬把手,小公主感立刻來啦!
小坪數沒有佔用地上面積的權利,但我們可以利用牆面畫作來達到營造風格的效果,除了畫作本身就可選擇較歐式復古的款式外,牆面為了節省空間捨不得做的線版,可以透過「畫框」的樣式選擇來彌補。
而除了這個圓頂之外,他的外牆更是細緻精湛,滿滿的紋路刻紋,全都是對稱圖案,還有很多雕像人物,每個肢體與表情都是活靈活現,且相對於其他教堂,他的用色比較豐富,除了常見的白色之外,還有磚頭的紅色與特別塗上去的墨綠色,讓聖母百花大教堂顯得更加活潑一些。
而如果你有體力,一定要爬到穹頂處看看,頂部的畫作叫做<末日審判>,是由當時的畫家Giorgio Vasari所畫,而在穹頂作畫的高難度實在難以想像,因為非平面又在非常高的地方,每次看到這些壁畫都很難想像,當時的他們到底是怎麼堅持把他畫完的。而<末日審判>的作畫主題有點類似我們的18層地獄,但是它只有5層,層層推疊到正中心的天窗,每個人物都仰望著腦袋,象徵對天堂的嚮往之情,表情環節都生動表現,據說會者本人當時還來不及畫完這個作品就離世了,深深為他感到婉惜,沒辦法看到他此生的劇作完成時的樣子。
而聖母百花大教堂已經是在佛羅倫斯顯著的地標,因為高聳的建築跟磚紅的屋頂,遠看就非常顯眼的佇立在那,所以也在佛羅倫斯人內心建立了不可動搖的存在,也是他們的精神象徵,如果你有機會來到義大利遊玩,那除了上一篇介紹到的米蘭教堂,這個聖母百花大教堂也一定要過來看看。


位在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大教堂,是全世界唯一有清真寺元素,又有哥德元素的教堂,因為它的前身其實就是清真寺,是被重建時改了風格變哥德式建築,而裡面的裝置藝術都非常細緻,像是他那超級挑高的屋頂,小編網上看上去還有一點密集恐懼症呢,可見他的工多麼精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