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疫時代,隨著疫苗的普及性與變種的毒性逐漸降低。人們越來越放心往戶外休閒,經濟彷彿有漸漸復甦的跡象。原本預計是一場百年的浩劫,現在誰也說不定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大家都不想再度過三級警戒,哪都不能去的生活。

而這三級,恰恰是讓人們意識照居住品質的關鍵因素,外加各銀行降低房貸利率的誘因下,吸引一群首購族在疫情下瘋狂的看屋,低於600萬的房價完全瘋狂的搶購潮,對房市起到一定的促購效應。不禁讓人疑問,經濟有這麼好嗎?其實失業率已達七年來的最新高,截至2022年2月為止,共有47萬人沒工作;國內外的股市也呈現以往不曾看見的大幅度波動;物價指數早已突破2%長達半年之久。房市卻詭異的好景氣,別說高雄房價漲幅破兩成,這般景色彷彿重演次級房貸風暴的前夕。

造就這次詭異的房價景氣,除了買家意識到居住品質與央行降息外。賣方市場沒有增多的情況,買家相擁而入,可選擇的屋子不多,人們要麻降低標準要麻就是慢慢追高。導致許多房屋呈現不該這時候有的價格。這時候,我們不禁有個疑問,房價會跌嗎?

答案是,機率很小,最多慢慢緩跌。隨著通膨,幣值慢慢變低的狀況下,房價表面上沒變,好像沒虧。其實仔細換算這房貸下來的利息,跟未來脫手的價格如果都沒有變,那便是「跌」更別說未來的幣值一定跟現在不同。房市要健康,而不是現在不自然的成長,有三個關鍵。
一,重回住宅本身價值。房價要穩定,首先要徹底讓房屋去商品化,讓投資市場不再只有房屋這種選項。政府必須積極介入這塊市場。做法便來到其二,提高囤房稅,將第二間房屋持有超過兩年後,開始逐漸增高稅金,讓市場活絡起來,不斷有新的房屋條件進來後,市場的價格就會慢慢合理化。最後,復甦就業市場。看似經濟復甦的日子,其實大家的荷包沒有增加,反而因為疫情縮減了不少。只是人們還嚮往著疫情前的生活,口紅效應在這時充分映證這個經濟現況。唯有透過以上三種方式,才能將房市合理化。我們也希望未來的台灣的房屋是人人負擔得起。


看到第一點後,大家是否灰心了?然而在110年七月頒布的房地合一稅。一定會讓大家稍微舒緩一下,何謂房地合一稅?簡單來說針對想短線操作炒房者,所課的重稅。持有未達兩年的物件,一經轉售,所產生的利潤有45%會被課稅掉。而持有兩年以上三年以內,課35%利潤。五年以上十年以內,則是20%。這是目前降低想短期炒房,迫使首購族追高的最佳手段。讓短線投資者不將房地產是為獵物,使得台灣的房地產開始趨於持平或緩漲的跡象。

房屋除了建築物本身的狀態須衡量,其週圍的建築物、交通機能、生活便利等因素,比方說有百貨商場或新設大眾交通運輸等因素,也都會影響到未來房價,建議可先從相關網站了解該地區的未來規劃,就跟投資股票一樣,敏銳的接收市場訊息,並且關注其未來潛力面,皆為重要的一環。
買房時,其實最怕花大錢買下問題房屋,因此看房前除了須先列出要收查的項目,也需踏實的一一審查,此外,房屋本身的格局是否符合你未來投資的規劃,房屋設備是否完善,如果未確實檢查,最怕以後還外花費大筆修繕費來善後,且得不到賠償。

不要單看現在的交通便利性與附近的大型設施,需關注當局未來是否有開發的可能性,以臺中為例,捷運路線的擴展;台南也即將開發捷運與鐵路地下化;高雄則是捷運向更北與南方延伸。交通與公共設施向來是十年甚至是百年計畫,像原本傳產加工為主的楠梓加工區,近年來也因科技聚落的開發,導致房價暴漲。
依照現行的法規,只要平均用電量低於60度的住宅,則視為空屋。當持有的空屋較多的持有者,則視為該不動產作為投資行為,根據內政部統計,目前台灣符合空屋的戶數為81萬,創十年來新低。
我們都知道房價只漲不跌的情況下,為何還要特別觀察幅度的大小呢?原因在於,他是最直觀體現是否已出現泡沫化風險的可能,例如該地區若無商圈與新的產業聚落入住,房價卻仍呈現持續成長狀態,則視為該地市值過度膨脹,當價格居高不下,只要其中一個持有者發生經濟問題,開始跌價賣出,則會出現崩盤的情況。
當屋齡未超過五年,且所有權還維持初次登記狀態下的物件。可以稱為新建餘屋,就是俗稱的待售屋。當待售屋增加過多,代表市場上需要購屋的人不多,房價容易漸漸緩跌到符合市場價值。受到疫情的影響,不少家庭從三代同堂,逐漸有了小家庭的渴望。根據內政部統計,雖然人口呈現負成長,但平均每戶人數持續下降至2.64人。小家庭與小坪數的物件成了過往想不到的景色。
最近升息吵得沸沸揚揚,大家都想說升息房價就會降低嗎?不你錯了,房價並不會因為一個區區的升息就樣下來,因為供方也需要賺錢,買方依舊未減少,供需還存在的狀況下房價是不會降下來的喔!但這的確是第一波行動,只能跟大家說再等等。
